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,购车市场,似乎陷入巨大的麻烦。
一方面,纯电技术不断完善,性能与智能比翼齐飞,但沉重的续航焦虑,始终是回旋在头顶的一抹乌云。
另一方面,油车总是说稳定,但是除了稳定,似乎就乏善可陈,同样像灰蒙蒙的天气,让人提不起兴致。
在这种背景下,很多人陷入沉重的焦灼:下半年买车,该坚守油车,还是拥抱纯电呢?为此彻夜难眠。
到底该怎么挑选呢?答案或许并不复杂,只是很多人都考虑错了。
其实,只要知道油车/电车的发展趋势,什么都清楚了。
油车的发展趋势
说起油车的发展趋势,许多车主往往会不禁想到:一匹风中伏枥的老马,拖着衰朽的躯体,虽有千里之志,已无千里之力。
然而实际真是这样吗?行业人的观点却大相径庭。就是说油车的发展恰值壮年,并非暮年。
换言之,为了鼓吹新能源,而把油车过度唱衰了。
来看实际情况,今年4月,新能源渗透率也就40%。随着时间推移,油车份额固然要被继续挤占,但是它的下滑不是线性的。
也就是说,新能源增量达到一定规模将陷入停滞。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预测,2033年渗透率只能达到60%。
说白了,第一批想吃螃蟹的车主,要换早换了,后面保守的车主,让他们换新能源,简直比登天还难。
实际就是,十年后,加上存量市场,油车依然占据半壁江山,精神抖擞。
所以,如果下半年买车,考虑油车过时的问题,完全是多虑了。
然而,刀刃总有其另一面。
就是说,未来十年,油车不会过时,但也仅止于此了,不会再有技术进步,彻底变为成本导向,直到散尽百年余温。
实际也证明了这一点,看看这两年新凯美瑞、雅阁、帕萨特的技术变化就知道。
如若此态势持续,未来十年,油车局面就是,价格不会更低,体验不会更好。
电车的发展趋势又是如何呢?
纯电的发展趋势
提及电车,很多人都将其「潜力」与「实力」混淆了。
说什么颠覆、革命,只是就「潜力」而言。然而电车的「实力」,好比降龙十八掌没有练成最后一招——固态电池,始终无法对油车形成致命一击。
最近,根据欧阳明高院士的报告,固态电池要等20-30年规模化、成本化。
这也就决定了,电车将跟油车一样,将陷入技术停滞,变为成本导向。
说白了,小米就是嗅到这个气味才开始造车。蔚来也正在预热廉价的乐道L6,小鹏后面也有类似定位新品牌Mona。
一听电车均价降低,这种感觉似乎太美好,但可别这么就被迷惑了。
要知道,低价竞争的前提不是技术下放,是技术阉割。
譬如,蔚来的激光雷达智驾,放到乐道就下降为视觉方案的乞丐版智驾。
此外芯片与配置、甚至软件维护周期,也难免区别对待。
除了基础素质以外,电车将来体验也很堪忧。
这很容易解释,只需说当前电桩数量300万根,车位数量17000万个。
稍微一类比就知道,随着电车数量增多,充电体验会有多糟糕。
总而言之就是,电车并没有那么猛,借助价格战,电车在未来十年会进一步扩大规模,但同样会造成更加糟糕用车体验。
了解了油车/电车的发展趋势,怎么选就很轻松了。
到底应该怎么选?
结合油车/电车未来的趋势考虑,最聪明的策略或许就是“高端买纯电,低端看情况。”
说到底,但在高端车上,车企还是舍得下功夫的。
实际销量来看,保时捷Taycan、像仰望U8、问界M9这些车型,已经取得车主的认可,驾乘体验,首屈一指。
然而由于技术与成本的综合考量,低端车领域,两个体验都有些意犹未尽,最终还是取决于自身需求。
譬如,追求稳定、省心,油车就是不二之选,代价经济性会大打折扣。若是追求性能、智能,电车就是不二之选,代价就是高速体验大打折扣。
然而不管怎么选,有2类车子一定要规避。
第一是,品牌小,第二就是,存量小。
毕竟,当前汽车市场处于残酷的洗牌期,小品牌可能很快就倒闭了,像高合、威马已经岌岌可危,这种现象将在未来几年成为常态。
同时存量也很关键,不只是考虑到保值率,尤其是电车,大量功能与安全补丁依赖后续OTA软件维护。
这就跟手机一样,存量小,维护周期很短,就会错过更高新技术的体验。
总而言之就是,电车替代油车,只是时间问题。
但从现状来看,电车的趋势真的被夸大了
这个时间其实很长,起码未来十年看不到可能
十年正好是一台车的使用寿命,因此下半年买车,根本没有必要那么焦虑太多
主要还是看自己的需求,是油是电其实都没有关系,但一定要避免小品牌与冷门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