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pyright 2018-2025 报纸迷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18136890号
AI大模型竞逐迈入第三年,从热闹的百模大战到已经到来的应用层竞争,越来越多的巨头身上显现出一个相同的变化——从技术概念的炒作回归到抓住AGI的主线,重新思考AI时代自身存在的理由。
硅谷巨头如微软,其CEO萨提亚·纳德拉近期的采访中甚至直言:“那些流行的‘案例研究’其实没什么用,想要看到AI真正的价值,得靠实践。”
在中国企业中,此前宣布从智能手机制造商转型成为全球领先的AI终端生态公司的荣耀也表达了类似的想法。近期举办的MWC25 上海(世界移动通信大会)上,荣耀新帅李健在演讲开头就抛出了一个灵魂之问:
“AGI到底何时到来?如何到来?”
提出和解答这一问题,并不容易,毕竟在一个动辄技术炸裂、不缺概念炒作的AI大爆炸年代,鲜有人看见技术背后的真问题、解决真难点,就连OpenAI创始人萨姆·奥特曼也表示:“AI 技术路线、AI 能力变革、AI 应用方向,无时无刻不处于一个快速动态变化的过程之中。”
我们如何应对快速变化的AI世界?企业又该怎样找到自己的坐标?荣耀开了一个好头。
在这场面向全球AI产业的对话里,荣耀CEO李健以真实诚恳的姿态回应了“荣耀与AGI的一切”,不仅站在一号位的角度回归AGI的第一性原理,追根溯源真问题和真挑战,还给出了荣耀的“解决之道”:
聚焦用户体验的「三叶草」,让AI真正落地真实生活。
“AGI一定是一个长期演进的过程,并非突然有一天,开个发布会,就可以直接宣布‘AGI已经到来’”。
李健的这句判断可以说是AI大爆炸年代少有的“真心话”。
即便大模型竞争已迈入第三年,但过去两年,无论是模型竞争格局,还是各类技术关键词都在不断变化,围绕AGI的路线图,更是出现了“百家争鸣”的景象。
在“非共识”不断涌现的当下,李健预测,未来AI潜力的释放,取决于它能否“以自然的方式”融入人们的生活。只有让AI“落地生根”,让用户日常使用起来,才能真正释放AI的潜力。
美国著名技术经济学者布莱恩·阿瑟曾说:“技术的本质就是对真实生活有目的地编程”。这代表着,以荣耀为代表的中国AI企业已开始回归“第一性原理”,追根溯源技术的本质。
与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产生交互,才能产生价值,这代表了AI时代的结构性变化。一方面,随着通用模型技术的收敛,行业竞争焦点从单一的基模竞争转向多元应用场景的竞逐,另一方面,人们对AI的价值判断也从要效率转向要结果,如红杉预测的「下一轮AI卖的不是工具,而是收益」,AI产品形态也开始变得越发多元,新一轮的场景入口争夺也拉开序幕。
可以说,“围绕用户需求,打好落地战”是荣耀乃至中国AI企业的第一性原理,也是通往AGI世界的主线。
但想要实现落地,行业还存在看得见的三重鸿沟。
首先是使用场景和落地设备间的鸿沟。无论是企业、办公等垂类场景,亦或是更多样的生活场景,都打开了AI落地的想象空间,也催生了AI硬件的爆发,但回到用户具体的场景需求,AI能力与实际交付结果存在断层和割裂现象。
比如,无法实现跨设备、多终端联动,再比如,一些主打Agent能力的工具也仅仅只能“点外卖”,在多任务协同上还存在挑战。
其次是用户体验和实际性能间的鸿沟。AI想要从有用变得好用,必须具备处理复杂任务和多轮交互的能力,但算力、时延、功耗等问题却一直制约用户体验。
最后在安全侧,AI也迫切需要和用户搭建信任的桥梁。随着AI发展,那些因“黑盒模式”引发的技术不可控、数据安全、隐私泄露等问题时有发生,人们需要重塑AI时代的技术信任体系。
这些落地过程中的鸿沟在李健看来是“三个未打通的闭环”——场景闭环、性能闭环和信任闭环,他提到,只有打通了这三大闭环,才能让AI走进生活。